拍了12年的纪录电影《零零后》,于9月3日公映。导演张同道坦言:“没有谁能代表一代人,但每个人都蕴含着一代人的DNA。”
《零零后》看得70后、80后、90后,甚至00后们都心生羡慕,这羡慕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?
童书妈妈儿童写作课的老师天和妈妈,她的孩子曾就读于电影里的芭学园,她在看完《零零后》之后写出了自己的感悟,其中有点令人惊讶,她说“指出孩子的缺点他就能改正?事实从来都不是这样的!”
从《小人国》到《成长的秘密》,再从5集纪录片《零零后》电视版到今天的电影版《零零后》,我一直在追着看。因为这些孩子牵动着我的心,我想要知道他们怎么样了,最终成为了什么样的人。同时,我是一名芭学园老家长,对于这些孩子的幕后故事了解的也比较多。导演张同道2006年去参观李跃儿的幼儿园时,他觉得那里的孩子非常自然、活泼,跟在别的学校看到的孩子不太一样,他决定用镜头去记录这些孩子。电影《零零后》里只有两位主角——池亦洋和王思柔(小名柔柔),但在幼儿园开始拍摄时,张同道导演他们一共跟拍了18个孩子。因为导演和摄像师是先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,让孩子和老师们都消除了对摄像头存在的影响,用他们的话就是“当你们把摄像机当成大立柜的时候,就可以了。”老师和孩子们真的不知不觉就把摄像机当成了“大立柜”。孩子们哭喊的时候,摄像机立在面前,他们依然可以不受影响,表达自己的情绪,这是我觉得拍摄团队特别可敬的地方。他们和老师、孩子们也都成为了朋友,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。一年之后,全天拍摄变成了在孩子成长的重要节点去拍。在幼儿园密集拍摄的那一年,留下了很多关于儿童的素材——2009年1集长度的纪录片《小人国》和2012年发行的18集纪录片《成长的秘密》都来自于这一时期,这两部后来也成为了很多幼师学校的教材。大李老师的丈夫——胡子老爹跟张同道说要拍孩子电影的时候,是这样说的——“像拍动物世界一样去拍孩子”。张同道一笑而起,接下了拍摄任务。2006年,在芭学园架起摄像机的时候,张同道导演是没有想好要拍多久的,随着孩子们长大,他的团队总是忍不住去拍这些孩子,于是这一拍就是12年。在《零零后》上映的期间,他们已经又去拍了几个上大学的孩子,拍摄团队希望能一直跟拍到这些孩子成为父母,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,成为一个轮回。在记录了孩子们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后,2017年《零零后》电视(5集,7个孩子)在央视推出,此时他们已经跟踪了10年。电视版《零零后》里没有池亦洋和柔柔的镜头,是因为张同道导演故意雪藏了他们两个,因为这两个孩子的故事更为典型突出,留作了电影版的素材。纪录片《零零后》电影版,记录了池亦洋和柔柔从5岁到18岁的生活、学习片段,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,不断相互交织,形成了两个孩子自己的成长史。2003年,大李老师(李跃儿)从宁夏来到北京,想办一个《窗边的小豆豆》里巴学园那样的幼儿园,就给幼儿园起了“巴学园”这个名字,后来更名为“芭学园”。
芭学园的初期采用蒙氏教育理念更多,很快她们就吸收了华德福、瑞吉欧、奥尔夫等理念的元素,形成了建构主义特征的幼儿园。(编辑注: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,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、建构理解的过程,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。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是皮亚杰。)
芭学园注重创造和设置环境,认为孩子是环境的产物,所以他们把环境打造成美的、有温度的、天然的、有生命力的、符合孩子天性的……池亦洋在他挖的沟里,带着孩子们放肆地游戏;柔柔则是喜欢抓住绳子,从坑的一边荡到另一边,后来她回忆时也重点讲述了这个细节,她特别享受那个时刻,有一种放松、自由、飞驰而过的感觉。芭学园除了通过工作建构孩子的各种能力,还重视对孩子人格的建构(具体包含15项人格特质)。当我成为芭学园家长后才知道,老师们每天都会观察、评估每个孩子的状态,去看哪些孩子需要哪方面的帮助,然后会利用一切“可教的时机”帮助孩子。池亦洋在一岁半的时候,他就被妈妈送到了一个托管的幼儿园,三岁时转到芭学园。刚来的时候,池亦洋非常胆小。芭学园的孩子们会经常开心地大叫大笑,而池亦洋会紧张地靠着墙站或者躲在窗帘后面。大李老师推测,可能在以前的环境中,如果小朋友们这样做,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。所以大李老师对池亦洋,一开始要做的是拿去他身上的这些担心,让他先融入到集体氛围里。当池亦洋观察了芭学园的孩子和老师,感受到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,他就慢慢融了进来,跟着孩子们一起玩一起闹,心开始一点点地自由起来。所以,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池亦洋,是一个有力量的孩子,而在三岁之前,他并不是这样的,可见环境对于孩子的心智影响是很大的。池亦洋本身是个有力量的孩子,融入芭学园的环境后,他的天性就被激发了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开始探索权力,虽然这种探索有可能是他过早地被权力唤醒了,但是大李老师并不觉得“一个孩子被唤醒权力就一定是不好的”,因为权力也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一部分。池亦洋擅长发明游戏,又很有力量,身边就聚集了一帮小跟班,成了天然的孩子王。当然有了孩子王,就会有一些冲突,包括暴力的,池亦洋既有力量又有战术,所以他总是胜利者,另一些孩子则被“欺负了”,家长们不愿意了,要求把池亦洋开除。那时候,是芭学园建园的第三年,也许换做别的地方,很有可能在这样的压力下,池亦洋就可能被开除了。但是大李老师跟家长们说,“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”。大李老师看到池亦洋具有领袖能力,当池亦洋在对权力的探索中,有不合适的行为的时候,大李老师却看到的是如何帮助他成为一个有智慧、有爱心的领导人。在芭学园,当孩子们打架时,老师们一般不立即上去制止,会先让他们试着自行解决,甚至先让他们打一会儿架。不知道情的人可能会觉得老师们怎么都不管孩子,任由池亦洋欺负同学们。其实,在一个群体里面,就会有强者和弱者,但并不代表弱者永远是弱者,或者说弱者永远被欺负。强者有强者的生存之道,弱者有弱者的生存之道。在这个冲突过程中,对于孩子们都是一种成长的契机:对于强者,他需要锻炼的是如何不只是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、维护权威;而对于弱者,他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困境?当他们无法自己解决冲突,或者战斗升级的时候,老师是会出来帮忙的。作为教育者何时进入冲突,进入后如何解决,这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。电影里,我们看到池亦洋经常去反思角。反思角是一种惩罚吗?其实不是。因为池亦洋的行为有可能会伤及别人的身体,所以需要让他换一个环境,把这种暴力行为、不恰当的行为隔离起来。在池亦洋坐反思角的时候,他也会去挑战老师,但是老师每次都很坚定,没有打骂,只强调“你需要待在这里几分钟,你的行为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什么伤害,所以你需要坐在这里。”在这种不断的坚持中,孩子就会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,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?据大李老师回忆,最多的时候池亦洋曾经一天去过15次反思角。这个方法并不能立竿见影,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。我们看到池亦洋在芭学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,他可以帮助发生冲突的孩子去解决问题,并用智慧和爱心去管理他的团队。而且他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和老师一模一样:让双方描述发生了什么事,辩清责任,然后让他们道歉、原谅对方。当这些都不奏效的时候,他还会用发明游戏的方式,让孩子们重新玩在一起,这样又成了好朋友!我不禁想到,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,他们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阶段性问题,但是如何解决呢?我们家长往往没有耐心:首先我们可能会放大这个问题,本来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问题,放大了就可能变成会影响一生的问题,导致家长更焦虑。另一方面,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,家长不是去帮助孩子,而是去要求孩子、逼迫孩子、诱惑孩子、训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,这些方法往往是不起本质作用的,还让父母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,影响亲子感情,成了恶性循环。当孩子出现问题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,我们是去指责他,还是去帮助他,这是很不同的。很多家长以为我们指出孩子的缺点,他就能改正。但事实上从不是这样的。当我们指责孩子的时候,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,孩子本身是很不喜欢的,亲子联结也被阻断了。当你觉得孩子是需要帮助的时候,我们会更有耐心和爱心,我们会想一些巧妙的办法、和孩子商量,并且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他。帮助的过程肯定不会顺利,孩子会反反复复、会发脾气、会不配合,但是孩子的天性中就有这些特点,他们有时候会懒,有时候会累,有时候他就是不喜欢,而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只有五个字:温和而坚定。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从他律到自律,化为自己的心理力量。因为一个孩子不能每次都控制自己的行为,而我们对他以一贯之的时候,他会感受到我们的力量,这种力量会传递给他们。柔柔,是电影的另一位主角。她也在芭学园待了三年,是一个语言能力强、想象力丰富的孩子,面对一张空白的纸也能读成诗歌或故事,有特别天然的童心。可是在群体里,她的心理力量有点弱,会被人欺负,甚至被群体孤立。大李和她的老师们为了研究柔柔的问题开会。每当柔柔呈现这个状态的时候,大李老师就用一些特别的方法,站到她这里,帮助她成长自己的心理力量,让她感受到被爱、被关怀、被帮助,当她后来美国求学遇到问题时,她选择再次回到芭学园,也正是因为这里曾经给了她力量。在对待池亦洋和柔柔的问题上,大李老师的帮助办法是不一样的,这体现了因材施教,也就是芭学园常说的“孩子是脚,教育是鞋”。我们也看到柔柔穿着漂亮的裙子,也在玩沙子玩土,老师们不会说”裙子这么漂亮,可不能弄脏!”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,教育者看重的是什么?不看重的是什么?成年人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、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帮助孩子,还是只按自己的理想去要求孩子,教育者(老师和家长)不同的出发点就有不同的行为,而不同的行为选择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。保护的是童心,建构的人格,这是我从电影看到的,也是我非常认同的幼儿期孩子最重要的东西。柔柔是在私塾读的小学,在14岁时,她自己决定去美国求学。电影中有几个片段,展现了柔柔对数学方面的迟钝,而她所在的学校环境是比较自由和宽容的,柔柔知道数学是自己的弱项,并不觉得这就是一件丢人的事情。因为学校没有带给她这种压力,所以她能够轻松说出“这些数学公式就像森林里的毒蛇”这样的话。我觉得,这个心态对于她以后能够克服学业困难是有益的。池亦洋上的是公立学校,,因为作业不会写,不能按时交作业,他常被老师批评。在后来的分享中,张同道导演也说到,拍摄池亦洋小学阶段的故事有困难,因为一开始老师不同意,老师认为这又不是个优秀的学生,为什么要拍他呢?从小学不多的几个片段里,我们可以看到当池亦洋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,老师没有真正帮助到他,当然这不代表老师不愿意帮他,而是可能老师的方法不够有效,或者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帮助每个孩子。小学阶段是池亦洋最崩溃的一个时期,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困难,能清晰描述自己处境和状态,但是他找不到解决的方法。幸运的是,在初中,还是在公立学校,他遇到了一个体育老师,向他推荐了橄榄球。这个体育老师对孩子的状态应该是敏感的,他认为橄榄球和池亦洋是气质相通的。这么一个小小的建议,没想到后来成了池亦洋人生高光时刻的最大助缘!从打橄榄球开始,他又找回了自信,再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。这种自信,也帮他完成了学业,并申请到了美国的学校,同时让他自己成为了国家队的队员。现在的他是一个有梦想有目标的人,而不是小学时想的“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?”。老师的一句话,竟然可以给孩子带来人生的契机,可见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,也可能是至关重要的。《零零后》这部电影,不仅拍摄了池亦洋和王思柔在幼儿园和学校阶段的事情,也记录了他们父母的状态。在影片中,池亦洋的爸爸反思了自己以前对孩子关心太少,陪伴太少,他转变了思想,并化为了行动,去学习如何跟孩子沟通,如何去帮助孩子。池亦洋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,爸爸和妈妈没有去斥责他、要求他,他们先表达对孩子的信任,认为孩子不会出大问题,只是内在的力量没有被激发出来。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带他去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,触发他感兴趣的点,让他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找回自信。而在池亦洋恋爱的时候,他的爸爸能够以男人和男人的那种关系来跟他谈话,这一点也是很难得的。他没有说“你不能恋爱”,没有说“我们不喜欢你喜欢的那个女孩子”,而是告诉他“除了约会,还要练球”。一个初中生的父母能够这样去帮助自己的孩子,我觉得是很了不起的!而柔柔呢,从幼儿园开始,她的上学之路就不是一个大多数人走的路,她先是上了芭学园这样的新教育家庭园,然后小学上了私塾,在小升初的时候,爸爸和妈妈对教育方式发生了分歧,妈妈的那几句话说得非常让人感动。她说“人生是森林,考试成绩只是树叶,一片树叶是可以放弃的。”妈妈从孩子的一生去考虑问题,而不只是眼前的分数,这个角度也是非常可贵的。
妈妈允许柔柔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,而柔柔又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,她自己决定去美国上学。但是外出求学的路远比想象得艰难,她遇到了来自种族、来自寄宿家庭的种种困难,但是她都扛了下来,最后她的学业也很优秀。当影片公映的时候,柔柔已经进入了大学的校门,她选择了幼儿教育领域,她内心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,从小到大都能给自己做决定,并一直去追寻。从池亦洋和王思柔的故事里,我看到他们在父母这里得到的都是支持和帮助。每个父母都爱孩子,那么爱孩子究竟如你所愿,还是爱他如其所是呢?或许选起来容易,但做起来就难了。如果一个孩子十几岁,他还有很多学业上的困难,家长是不是就要放弃开始自己坚持的理念,只让他补上课内的学习就行了呢?池亦洋和柔柔,都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那种好学生,他们在学习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,他们也不是天才,但是他们依然走向了自己精彩的人生。于我而言,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他爱和安全,关注他的人格养成;在他整个成长过程中,能够去识别孩子的状态,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去帮助他;当他去尝试时,允许他失败,给予他支持。如果这些都有了,那么我想孩子将来一定不会生活得太坏,能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。因为天和妈妈的推荐,我们看了2009年大李老师做客《五星夜话》节目,节目里和导演张同道、主持人春妮一起解读纪录片《小人国》,其中谈及的理念和看法,在10年后看来都不过时,甚至还很有前瞻性。文中也许有一些没有说清楚的话题,如果你好奇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会有关于“权力”“情感”的秘密,可以看这三段视频。
作者简介:
天和妈妈(布袋虫):两个孩子的妈妈,一个爱做缝纫的地产工程师,现在成为了童书妈妈的兼职写作老师。因为孩子学习了很多教育相关的东西。在大女儿上芭学园期间也得到了很多成长,并萌发了想要为教育做事情的念头。
书单 向微信后台发送“书单”获取各年龄书单
加入我们 向微信后台发送“招聘”获取招聘信息
转载 需转载文章请在文中留言,并附贵号介绍,我们会联系您
▼ 点击阅读原文,进入童书妈妈市集